【案例】借用网络代码——一不小心沦为学术抄袭
借用网络代码 借用网络代码 可能对于国内学生Computer Science (CS)以及Electronic Engineering (EE)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,但是在美国高校万万不可,因为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沦为了学术抄袭。对于在美国念书选择这两个热门专门的同学,专业作业编写代码成为了大多数留学生头疼的问题。遇到作业不会做,代码写不出来怎么办?为了方便省事,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方式无非就是询问周围的同学或是朋友,或是直接沿用在国内写作业的习惯借用网络代码。这样做的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 代码重复率太高 。在编程相关专业学院里,教授一旦认定代码重复率太高,就会主观给学生贴上抄袭学术不诚实的标签。美国大学十分重视学术诚实,一旦被认定学术不诚实,学生不仅可能会面临当门课挂科的影响,甚至还会面临被学校停学或是开除的风险。今天分享的案例的W同学就是因为借用了网络代码,被教授判定为学术抄袭,险些酿成被退学的大祸。 W同学案例分享 W同学是某著名美国院校CS专业的博士生,名校的背景加上多年学习习惯让她对自身要求非常严格,不仅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,平时作业也不敢马虎。这学期,教授给W同学布置了一个编写程序代码的作业。W同学在编写一段代码的时候卡壳,怎么也写不出来。眼看就要到作业提交截止时间,她打算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解决问题,巧的是网上有段代码正好符合教授的作业要求。W同学不禁暗自开心,想也不想便借用网络代码复制粘贴到自己的作业便上交了。本以为交了作业万事大吉,没想到却收到教授的通知邮件:她的代码和上一届的学长重复太多,怀疑她抄袭那位学长的代码,并将此事上报给了学校。W同学觉得很委屈,教授说的那个学长是美国人,她压根不认识,何来的抄袭?当学院院长找她谈话时,她越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但是由于不知道如何合适与校方沟通,事发突然,慌张的她百口莫辩。 图源:Freepik 求真助力 W同学慌了神,一下子束手无策,在网上搜寻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,无意看到了求真教育的介绍及相关类似案例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拨通了求真教育的咨询电话。求真教育的老师很快意识到她的情绪十分激动,便首先安抚了她的情绪,然后耐心倾听整个事件的过程,时不时补充问她一些细节问题更加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,求真教育的老师根据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相关政策,再加上自己处理...